姓  名: 汤佩松
职务/职称: 研究员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个人网页:
课 题 组: 植物生理学
汤佩松,男,博士,中科院院士。

汤佩松,湖北浠水人,植物生理学家。192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7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士学位。1930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1978-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早年发现海星卵受精后呼吸增强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在植物中的存在;1946年用绿色小球藻证明光合作用的氧化还原电位势在光暗下的差异从而确证了Van Niel学说;提出了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谢的控制与被控制理论;在国际上首先证明了高等植物中存在细胞色素氧化酶、植物叶绿体中存在碳酸酐酶以及高等植物体内适应酶的形成;首次证明在同一植物中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证明糖酵解途径,戌糖支路、三羧酸循环、二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并行,并以一定比例在活体中运行,总结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及其与其它生理功能相互调节的理论。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植物生理学家。湖北浠水人。1925年清华学校毕业.1927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士学位,1930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任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研究室研究员。1933年任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1938年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1946年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还是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是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30年代首先证明细胞色素氧化酶在植物中的存在,40年代与国外学者同时证明碳酸酐酶在叶绿体中的存在,他与王竹溪用热力学概念分析了水分进出细胞过程的规律,被国际公认为植物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50年代后提出了高等植物呼吸代谢多条路线的论点,并扩展到太阳能的生物学转换等方面。撰有《光合放氢——太阳能利用的生物力能学》、《植物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途径的改变和调节——再论呼吸代谢多条路线》、《光合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情况》等论文。以他为第一完成人的“光合膜的结构与光能分配及转化效率的研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汤佩松于19031112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今蕲水县)的一个诗书世家。父亲汤化龙是有自由思想的清朝进士,曾和梁启超等一起从事君主立宪派活动。1915年母亲去世,1918年父亲在加拿大被暗杀。因而从15岁起,他就走上了个人独立奋斗的道路。1917年汤佩松考入清华学校,从初中读到相当于大学二年级。该校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校,课程紧,校规严,对体育的要求也很高。这种训练对培养汤佩松一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顽强精神起了很大作用。他深知清华学堂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所以在赴美留学之前,就定下了发奋图强,学成报国的宏愿。1925年秋,汤佩松进入美国明尼苏达(Minnesota)大学农学院学习,次年转入文理学院,主修植物学,辅修化学和物理学。1927年底,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这两年的学习,使汤佩松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28年夏,汤佩松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JohnsHopkins)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博士论文的工作,他掌握了“生理过程间多功能关系”这一概念的运用。这就是后来他关于呼吸代谢多条路线及其与其他生理过程相互关系这一观点的萌芽。1930年夏,汤佩松获得博士学位后转到哈佛大学工作了3年(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并于1930年和1931年夏两次到马萨诸塞州海滨小镇林穴(Woods Hole)的海洋生物学研究所(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作短期访问。这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研究机构,名家云集。这两次访问时间虽短,但汤佩松却在这里结识了许多生物学界的大师,包括当时和后来的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如遗传学家T.H.摩尔根(Morgan)、细胞生理学家O.瓦布尔格(Warburg)、生物化学家L.米歇利斯(Michaelis)以及有名的李利兄弟(Frank and Ralph Lillie)等等;选修了普通生理学课程;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学术讨论。名家们精辟的思路、巧妙的实验设计和新颖的实验技术简直使他着了迷。从此,他决心终身从事细胞呼吸、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以及生物力能学的研究。1933年夏,汤佩松放弃了在美国获得优厚条件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毅然回国,任武汉大学教授。在由美返国途中,他访问了3位大师的实验室:英国剑桥的D.凯林(Keilin)、德国柏林的瓦布尔格和海德堡(Heidelburg)的迈尔霍夫(OttoMeyerhof)。这些访问对他以后学术思想的形成发生了很大影响。他回国后即着手建立我国第一个普通生理实验室。从1933年夏到1937年期间,汤佩松既忙于实验室建设、同时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开设了生物化学和普通生理等课程,完成了7篇有关细胞呼吸动力学的论文,1篇有关光合作用的论文和其他一些论文,其中关于光合作用的论文被认为是该领域的1篇经典文献。抗日战争期间(1938-1946),汤佩松在西南联合大学农业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创办了植物生理研究室。这个实验室非常简陋,而且3次被炸毁,4次搬迁重建,最后搬到昆明北郊的小村庄大普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Joseph Needham)曾到这个实验室参观,并作了很高的评价。他写道:“在大普集……汤佩松建立了普通生理研究室,尽管房屋都是由泥砖和木料建成的,但设备不差。更重要的是他使许多青年科学家聚集在他周围,在一种认真的气氛中进行工作”(Green Thraldom序言)直到30年后,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5卷部分A<1974>中仍在称道汤佩松和他在大普集的实验室。抗战胜利后,汤佩松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1950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和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半个多世纪以来,汤佩松在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发表了3本著作和逾200篇论文,在植物呼吸代谢方面提出系统的观点,独树一帜,而且培养了大批植物生理学家。他是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为我国植物生理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汤佩松是一位蜚声国际的植物生理学家。由于他在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作用方面的贡献,1975年被美国植物生理学会选为名誉会员,后又被美国植物学会选为名誉会员,还被邀请担任国际性杂志《光化学和光生物学》(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的编委。尤其值得指出的是:1983年当他满80岁的时候,国际性刊物《植物生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特约他撰写了一篇回忆录式的文章,刊于该杂志34卷之首。该刊从6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都特约一位在植物生理学方面贡献卓著、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写一篇这样的论文,作为首篇,并在扉页上登载作者的照片,以资纪念。到现在为止,我国只有汤佩松一人得到这种殊荣。